人物专访 | 技工院校毕业的他,如何在三年内成为深圳顶尖科研机构工程师?

就职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恒,今年26岁,已有3年多的电气行业从业经验。目前,他在“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以下简称“合成生物大设施”)自主研发部门,担任电气工程师。


从技工院校毕业仅三年,陈恒何以成为深圳顶尖科研机构的工程师?一起走进这名“广东技工”的“触电”之旅。


一次意外触电,开启了与电的“缘分”


陈恒说,“电这个行业做得好就是做一辈子,做不好就做一阵子”。
而他对电的执着与钻研,还得从一次意外触电的“缘分”说起。陈恒回忆道,小时候有一次因为贪玩,不小心触电。当时,微电流与肌肤触碰的轻微麻痹感,让他至今印象深刻,这使得他对电气原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1.png


2015年,陈恒考入深圳技师学院中德智造学院电气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气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专业。在学校里,他提早接触到PLC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相关知识技能,这给他日后进入合成生物大设施从事研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校期间,陈恒就曾代表学校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项目”、“华中数控杯”机器人装调与智能加工单元应用大赛,均获得一等奖。


2.jpg

(右3为陈恒)


3.jpg

(右2为陈恒)


既然选择了电气行业,不妨多试试、走走、看看


“既然我选择了电气行业,就不妨多试试、走走、看看。”大学毕业后,陈恒一直从事着电气设计方面的工作。


2020年4月,陈恒入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参与生物合成大设施的建设工作,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师,参与各个实验平台的电气系统建设和维护,并使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科研人员研究通过机械替代人工实验的手段。


4.jpg


合成生物大设施,是光明科学城正在建设的一个科学集成大装置。由陈恒自主研发的一套DNA涂布装置,主要涉及到PLC编程、通讯控制、机械结构等,通过电气装置来控制机械结构运动,从而替换了以往需要手动进行DNA涂布的实验流程。
在陈恒这样的工程师的努力下,在不久的未来,人工实验逐步会被机器人自动化实验所替代,整个科学研究的工作模式都会发生转变。
届时,科研人员不再需要自己亲自做实验,通过软件平台设计实验流程并提交订单,这些实验流程将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自动化执行,实验效率和可靠性都会得到大幅提高,科研人员将有更多时间专注于科学研究。


5.jpg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自动化集成团队技术总监郦野介绍,在整个合成大设施实验平台下方,隐藏了非常多的电气线路。这些线路都是由陈恒这样的技术人员一根线、一根管子亲手搭建的。


据了解,整个项目核心包括三部分,分别是:设计学习平台、合成测试平台、用户检测平台。


“我的工作主要是搭建满足各个平台需求的供电及电气控制。我们不仅要去匹配各台设备的用电配额,还要对机器人及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设计、搭建、编程调试。目前在这方面,我们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陈恒说。



6.jpg


技术应用与科学研究,需要不断融合、互相促进


“很多人觉得,科学研究是离普通大众非常遥远的东西,但其实科学研究也是不断地应用工程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谈及技术与科研的关系,郦野表示,工程人员、科研人员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这其中,他们需要不断去把新产生、新发展出来的技术融入到科研中,以便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同时,科研中又能够产生新的发现,从而去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比如调试机器人,之前我只需要把固定路径轨迹调试好即可。但来了深圳先进院后,我发现要做的是面向柔性制造的自动化合成生物平台。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设计一个柔性化的电气系统,来满足项目的正常需求。这对于个人以及团队的能力考验,一下子大了许多。”陈恒说。


7.jpg


陈恒表示,要做好这份工作,离不开心中那份执念。“既然选择了电气这个专业,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走下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力,为合成生物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独立思考、独立设计,从解决好一个问题到多个问题。面对新环境、新挑战,这让陈恒对“电”的热情更旺,在接下来的研发中,必将擦出更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