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司龙龙 | 哈佛归来,他说科研成果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

7月初,深圳“85后”科研人员司龙龙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为减毒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这是司龙龙27岁第一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的若干亮眼成果之一。


今年33岁的司龙龙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简称“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哈佛医学院作为博士后、Wys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ellow从事研究工作。


抱着搞科研要上“书架”还要上“货架”的想法,司龙龙2021年8月举家来到深圳。在快节奏的“创新之城”深圳,在多学科交叉年轻有活力的科研团队——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司龙龙课题组依托所内大量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科研仪器设备,在高效务实运行机制的支持下,他将精力和资源集中投入到科研项目,在科研赛道跑出了“深圳速度”。


在深圳跑出科研“加速度”


司龙龙是山东德州人,曾先后在成都、北京求学,出于对科研的兴趣,他早在本科阶段就决定未来要走科研这条路。


2017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典礼上,司龙龙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言.jpg

▲2017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典礼上,司龙龙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言


2017年出国深造前,他已经考虑好,到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进一步锻炼科研能力、了解领先的科研运行模式,未来再回国继续科研之路。


恰好是在2017年,深圳先进院合成所成立。经过三年发展,该所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领域青年人才。


2020年6月,司龙龙计划加入该团队。他之所以选择深圳,与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的大、中、小三层“环境”密切相关。


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司龙龙课题组.jpg

▲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司龙龙课题组


早在2019年,他就通过与朋友交流等渠道了解到,深圳充满活力,拥有灵活、开放的科研创新氛围和文化,此外,深圳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不仅重视基础科研,而且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司龙龙说,科研工作者的理想目标通常会追求两个“架”,一个是“书架”,一个是“货架”,“书架”是指在知识上探索、拓展或颠覆,“货架”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应用。他更希望有机会兼顾“书架”和“货架”,通过科研成果来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的研究兴趣是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偏医学转化,这与深圳和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在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药健康的发展布局很符合,也与深圳、深圳先进院、合成所重视科研创新且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特色非常契合。”司龙龙说。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深圳先进院也尤为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科研经费分配使用给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深圳先进院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给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思想碰撞及科研合作带来诸多可能。


深圳先进院合成所不仅拥有先进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而且汇聚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合成生物学科研工作者,司龙龙在面试时就觉得与合成所的PI们交流过程很舒适并期待与这样一群PI共事。


如今,深圳先进院合成所规模已近千人,近50位全职PI平均年龄仅38岁,均来自海内外顶尖学府。所内还设立了交叉合作基金,鼓励不同方向的PI开展合作,司龙龙与一些PI的合作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进展。


在快节奏的深圳享受科研的乐趣


人还没有来到深圳,司龙龙就感受到深圳与众不同的快节奏。


在他2021年8月正式入职前,课题组的博士后、科研助理等已经组建到位,并开始了前期研究工作。

深圳先进院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及平台且绝大多数设备开放共享,司龙龙课题组没花多少时间就建好了自己的实验室,节省了大量经费和时间。这样的机制可以保障像司龙龙这样的青年科学家一回国即可快速开展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


司龙龙还感觉到,在深圳先进院内部,技术支撑及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都特别高,快的话几分钟就会反馈,慢的话当天也会反馈,而深圳先进院在与外部相关部门沟通时,同样高效、务实。


7月4日,司龙龙课题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式病毒,通过操控病毒蛋白的降解,开发了蛋白降解靶向减毒病毒疫苗技术,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该成果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理念,将细胞内蛋白质降解机制拓展至病毒疫苗的设计中,为减毒病毒疫苗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促进细胞蛋白质降解机器基础生物学研究与疫苗研发医学转化的深度交叉融合。


司龙龙课题组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线截图.png

▲司龙龙课题组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线截图


谈及科研项目快速推进和用更短的时间就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原因,司龙龙说,前期在科研方向上的思考、积累是一部分原因,但最大原因还是深圳的创新环境和深圳先进院先进完善的科研平台和高效务实的运行模式。


如今,司龙龙已习惯了在深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一家人居住在深圳先进院附近的人才公寓,他步行就可以办公室,在科研工作之余,可以陪伴家人到附近的大沙河生态长廊、塘朗山等地运动、休闲。


即使有时要在实验室忙到凌晨,他也不觉得辛苦,他喜欢安静地思考,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他说:“只要你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辛苦。”


在司龙龙看来,科研是长期投入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再高的天赋可能也难以找到机会发挥出来。


随着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3年投入使用,司龙龙等科研人员的实验将有更多大规模自动化的机器作业,科研和产业效率将大大提高。


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果图.jpg

▲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果图


今天的深圳

正加快成为

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

向往之地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吸引着司龙龙这样的青年科学家

聚集于此

在科研赛道跑出了当代青年的

“深圳速度”


PI与课题组简介:


司龙龙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随后在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哈佛医学院作为博士后、Wys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ellow从事研究工作。
实验室致力于病毒感染及防治研究的新策略和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近年来代表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发表于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Biomaterials等专业期刊,申请和授权专利20余项,合作开发的一个抗新冠药物已进入临床II期试验。